文案: 08年9月去临汾,在大槐树公园见到一则明代移民告示,遂想,若以此为一个故事的背景怎样? 他13岁就听过他的文名,15岁上遇见了他。 少年心性,因慕才恋色而起,会如何而终?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徐雅堂,沈知微 ┃ 配角:陈望曦,施澜 ┃ 其它: 文章节选: 楔子 作者有话要说:这篇楔子的原型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公园里那棵参天大槐树身上的移民告示(好长的一句话,汗~),我也不晓得那是不是明代保留下来的文物,还是后人仿制的,但文句应该是那时的。本来是照原文照抄,后来一个学古代文献学的同学看到,说写得不够好(汗,那是当时朝廷的文书耶,他在质疑人家进士的水平么,呵呵,不过我同学是很牛啦),于是,帮我润色改成了现在这样。 附带把原文贴上(句读是我自己断的,原文无标点): 大明一统,天下定鼎,恢复民生为天下之所急。前者战祸连年,致使豫冀鲁徽诸省田地荒芜,地广人稀。唯晋地狭人众。为民生计,特遣晋民徙以上诸省。凡迁之民,持州县里牌登记造册,签办迁照,领取川资。所迁之地,皆分发粮地、菜地,免三年课,并发种子、农具、耕牛。迁民所垦荒田为迁民永业。迁者不得顶替、逃返,否则严惩不怠。 洪武二年九月九日正平四年七月九日,山西知府的桌案上,一份迁民告示赫然醒目: 大炎定鼎,天下承安,务修社稷,慰朕烝民。前者战祸连年,致使豫冀鲁徽诸省田地荒芜,地广人稀,唯晋地狭人众。为民生计,特遣晋民徙上诸省。凡所迁民,持州县里牌,登记造册,签办迁照,领取川资。之所迁地,支领户田,并种耒耕具,恩免三年之课。迁民所垦,为其永业。倘有循利冒名者,惩以贪墨;滞留逃返者,罚同逃役。 三晋大地,登时一片依依离情。 相见欢 时入九月,搁在江南是天高气爽、怡人心脾的金秋时节,可对北地行州而言,却是一派萧索清秋。 庆云县各界代表穿着自家最隆重的衣物,齐聚在庆云、宁津两县的界碑处,一字排开。无奈晨风凛凉,代表们在枯站了半个时辰后都打起了轻微的哆嗦。这些平日里讲究气派的人物终于失了优雅,丢了风度。 和母亲坐在马车里、好奇地掀开帘子四处张望的徐雅堂,在发现他们目的地的同时,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副情景:一队瑟缩着脑袋的士、农、工、商。“扑哧”一声笑刚喷出一半,又悄无声息地化去。队伍为首的男子,身着官服,一手垂在身侧,一手拢在腰际,风过处,不为所动。好挺拔的身姿。距离一点一点拉近,那个人的眉目也像浸淫在水中的雨花石上的乾坤,渐次清晰。眉毛、眼睛、鼻子、嘴唇,五官和身形是一般的干净、英挺。不过,俊则俊矣,就是有点冷清。 “原洪桐县徐家营千户长徐大勇参见知县大人。”徐雅堂瞧见父亲翻身下马,向那个人单膝跪了下去。徐大勇这一跪,他身后浩浩荡荡的千人队伍也就纷纷驻足,骑马的下马,坐马车的下车,都行了该行之礼。 虽说大炎朝军队编制自成体系,并不受制于地方官员。但既然都食的朝廷俸禄,守一方水土,护一方百姓,其中的关联干系又怎能分割得清清白白?互迁互让,互敬互爱,方为上策。徐大勇从一名小卒做到千户之长,自然深谙此理。因此,他给庆云县知县沈知微施的礼是拿捏了分寸的,不卑不亢,又给足了知县面子,恰到好处。而沈知微这边也是个通透的明理人,否则何必纠集这样一队人马来吹大清早的冷风?两厢一番打量,会意一笑,领头的通情达理,这以后的日子大概是不会难过了。 《温馨提示:本站为小说推荐、评述网站,充分尊重原创作者版权,决绝复制、盗版小说网站,本站并非小说阅读网,需要看小说的家人们请到正规正版阅读站,如您对内容侵权、投诉等问题有异议,请发邮件联系我们:zhiliaowang520@163.com》 |